查看原文
其他

张文宏首次发表对长新冠的研究

Dr阿司匹林42195 阿司匹林42195米 2024-03-23

张文宏团队于6月5日在《Emerging Microbes & Infections》上发表了一篇开放式的长新冠研究论文。

上海2022年3-6月份走在前面,经历了中国第一波大规模奥密克戎感染,因此上海第一个有了奥密克戎长新冠的数据。

1,先说说是怎么诊断长新冠的。

那时候上海所有核酸阳性的人都被收住隔离。华山医院一共收入2.8万病人,当时约0.6% 属于“重型/危重型”,就是符合激素治疗指证的病人,另外99.4%属于轻型/中型。

在病人康复后6个月时,研究人员给这两万多新冠康复者打了电话随访。其中约2000人(~9%)自述还有症状,因此他们符合世卫组织长新冠的诊断。他们平均年龄近44岁,其中女性、青壮年(<40岁)、有两种或更多基础病、以及严重感染都是得长新冠的高危因素。这里面400多人详细回答了各种问题并做了CT和化验检查。

研究人员还找了979名健康人做对照组。他们没得过新冠,他们也要回答问题和做检查。

2,那这9%的长新冠病人的长新冠症状是什么呢?

主要是疲倦、睡眠不好、掉头发等症状。

可是啊可是,调查没得过新冠的健康人时,发现也有约9%的人汇报了类似的症状。所以研究长新冠一定要有对照组,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长新冠患者。

但是深入分析一下,作者发现和健康人比,长新冠病人有更多的咳嗽和味嗅觉改变,这些才是新冠感染更特异的症状。

有意思的是,美国NIH长新冠研究 RECOVER 项目最近在JAMA发表的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
研究包括了近一万人,作者对37种症状进行了统计分析,发现其中12种症状在长新冠中更有特异性。因此,他们建立了一个打分系统,不同症状的权重不一样。比如失去味觉嗅觉分数为最高的8分,运动后疲倦7分,咳嗽4分。非特异的症状比如疲倦、头昏等只有1分。通过设立一个分数线,医生能更迅速准确地发现真正有长新冠的病人。

回到张文宏团队的论文,在第12个月时,研究人员又联系了当初得长新冠患者,其中100来人也详细回答了问题并做了CT等检查。

作者发现6个月时说自己有症状的人中,68.5%的人报告没症状了,因此一年后还有长新冠的人占当初阳康者的2.8%。

这个数字给人宽慰。不过12个月后随访时中国大部分人已经阳过一次,会不会那时候大家对新冠已经很熟悉了,思想上更放松,就不太注意到自身不适了?

国外不少研究发现疫苗接种对长新冠有保护作用,但华山这个研究里没发现打了疫苗会减少得长新冠。

3,那长新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?

在6个月和12个月时,从CT影像学和化验结果看,长新冠患者和健康人之间没有区别,说明长新冠病人没有明显的器质上的改变。这个结论和世界上其他长新冠研究一致,就是目前没有发现长新冠病人有一致或特定的器官病变。但现在我们对长新冠的了解还远远不够,更多研究还在进行。

但是这个研究也发现,长新冠病人中更多出现行动能力、个人护理问题、日常活动、疼痛/不适、焦虑/抑郁、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等方面的问题。可见新冠对这些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,这一点迫切需要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重视,社会上需要有帮助这些患者的计划和措施。

4,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。

比如对召集来做对照组的未得新冠的健康人,没有调查他们基础疾病的情况,也没有把他们和新冠病人组做统计学上的配对。

另外,作者指出9%长新冠比当初武汉等得出的长新冠的比例(30-76%)低多了,作者认为病毒株不一样可能是区别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。我认为不能这么对比,那些研究大多针对武汉早期住院的严重病人,和华山医院包括所有核酸阳性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群,不能桔子和苹果比。

还有一处说健康人有inappetence,我查了字典,发现是专用于兽医学的词,指猫狗等胃口不佳。我觉得好笑,告诉了孩子。孩子说,语言是在发展的,这个词看上去又很专业,我觉得用在这里挺好的。哦,有道理。

总之,张文宏团队跟踪了长新冠的人群,发现在奥密克戎感染一年后,约2.8%的人还有长新冠症状,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。

更多:
1,猴痘可怕吗?最新全球数据分析来了
2,如何鉴别一篇文章是否靠谱?
3,如何看待马斯克用的“减肥神药”?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